2006年1月1日,星期日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一版:精华新闻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那双昼夜不眠的眼扫视平安村
本报记者 朱兰英 文/摄

  2005年的最后一天,在连续几天的阴雨后,阳光突然造访。“你好呀,又过了一年了!”在温州龙湾区永上村村口,修自行车的大哥热情地和记者打了声招呼。
  永上村是一个移民村,1999年的冬天,为了温州珊溪水库的建设,630名泰顺人离开家园,举家迁往温州龙湾区,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开始了移民生活。
  记者和修车大哥在冬日暖暖的阳光下聊起了天。他说,在泰顺老家他干的就是修自行车的活,来到龙湾后继续干老本行,一天挣个几十元。“生活过得算不错的,我和老婆打工,房子还能出租,孩子在附近的中学上初一。”他憨厚地笑笑。
  移民村里都是漂亮的5层楼房,一幢幢依山傍水而建,让周围的本地村民多少有些羡慕:“移民的生活过得比我们还好呢。”
  “每年都有新变化!2001年修了村里的马路,2002年街道综治办投资80万元建设了安全小区,2003年被评为抗非典先进单位,2004年是温州移民先进单位,2005年村里的农贸市场投入使用……”说起这些,村支部书记周贤跑乐呵呵的。
  更让村民自豪的是,永上村做到了本地村都难以做到的封闭式管理,村里不仅有专职的保安,还配备了10个“电子眼”。晚上6点半,村里的4名保安准时上班,他们轮流巡逻保障着村民的安全。因为村里家家户户都把空余的房间出租给了外地人,所以居住在此的外来人员有2000多人,几乎是本地常住人口的5倍,可村里至今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。
  周贤跑认为,移民村能够过得富裕过得平安,与龙湾区高度重视移民村的发展分不开。记者从龙湾区委政法委了解到,龙湾区共有珊溪水库和泽雅水库的移民6200多人,分布在14个移民村(点)。从一有移民村开始,龙湾区就着力推进移民村“平安社区”建设,在加快移民脱贫致富步伐的同时,更为他们营造了良好的安居环境,让移民能够“安得下”、“富得起”。
  离开移民村时,一位老伯正盯着一幢正在建设的楼房发呆,这是村里筹钱盖的老年活动中心。“新年一定会有新气象。等你明年来,村里的100多位老人就有地方看报纸下棋了。”老伯对记者说这番话时,记者分明感受到了他对新年无限的希冀。